在移动模架技术体系中,下行式模架以 “桥下空间零占用” 为核心优势,通过将主要结构荷载传递至桥墩而非桥面,形成独特的悬空施工体系。这种设计将模板系统与作业空间设置在主梁下方,支撑结构直接锚固于墩顶,从根本上避免了对桥下通航、交通或管线设施的干扰。从早期铁路桥梁改造中的简易悬挂模板,到现代跨江河的大跨度系统,下行式模架的发展始终围绕桥下空间保护展开,严格遵循《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 “施工期间保持桥下净空要求” 的刚性规定,其技术本质是通过荷载路径优化实现施工与既有空间的和谐共存。
下行式模架的结构设计体现 “墩顶承重、悬空作业” 的创新理念,支撑系统与作业空间的垂直分离是减少干扰的关键。其典型结构由墩顶支撑装置、箱形截面主梁和悬挂式模板三部分组成,主梁通过临时支座架设在桥墩顶部,模板系统借助液压悬挂装置连接于主梁下方,形成独立于桥下空间的封闭施工体系。滨州乐安黄河大桥采用的 52 米跨度下行式模架,自重达 1000 吨却能将沉降控制在 3 毫米以内,其箱形钢桁主梁直接支撑于墩顶预埋件,悬挂模板通过 24 组液压油缸实现三维调节,浇筑 620 立方米混凝土时全程未占用黄河主河槽通航空间。这种设计使模架移动和浇筑作业均在桥墩之间的悬空区域完成,桥下无需设置任何临时支撑,从物理层面消除了施工对下方空间的占用。
在跨航道、跨既有线等敏感场景中,下行式模架的空间友好特性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滨州乐安黄河大桥施工期间,52 米跨度模架跨越黄河主河槽,通过 “空中流水线” 作业模式完成箱梁浇筑,既规避了黄河汛期对水上施工的限制,又保障了 300 吨级船舶的正常通航。厦金大桥翔安支线采用的 60 米跨径下行式模架,是国内高速公路最大跨径同类设备,其整体下放过程通过 10 组支撑垛与顶升油缸协同操作,以每日仅数十厘米的速度缓慢就位,全程未中断桥下道路通行。这种 “不落地” 施工模式较传统支架法减少 80% 的桥下临时设施,在襄荆铁路宜城汉江特大桥的应用中,前 13 跨下行式模架完美适应汉江江滩复杂地形,避免了对既有防洪堤的破坏。
技术演进过程中,液压同步控制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下行式模架的空间适配能力。早期下行式模架依赖机械螺栓调节模板位置,不仅耗时费力,且精度不足易造成桥下净空偏差;现代模架通过比例阀组控制的液压系统,实现模板升降、滑移的毫米级调控。滨州乐安黄河大桥的模架集成应力实时监测系统,浇筑过程中可动态调整 24 个悬挂点的受力状态,确保箱梁线形与桥下净空的双重精度。厦金大桥的施工实践则显示,下行式模架的移位台车与墩顶支撑垛设计,使模架过孔时横向作业宽度缩减至传统工艺的三分之一,有效保护了桥下管线设施。这种技术进步使下行式模架在城市立交、跨铁路桥梁等空间受限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
下行式模架的空间友好特性在工程实践中形成显著的综合效益。从滨州黄河大桥的通航保障到厦金大桥的交通零干扰,从襄荆铁路的江滩适应到城市桥梁的管线保护,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结构创新实现施工需求与空间保护的平衡。这种技术路径的成熟性已被多个重大工程验证,其发展历史印证了移动模架技术从 “粗放施工” 到 “精准适配” 的演进轨迹,成为复杂空间条件下桥梁建设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