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模架技术体系中,上行式模架以 “桥面作业平台” 为核心特征,通过将施工重心转移至已完成梁体上方,形成独特的空中施工体系。这种设计依托已浇筑梁体作为刚性支撑,模架主体结构位于桥面之上,既解决了复杂地形下的场地限制问题,又通过作业空间的垂直整合提升施工效率。从早期机械驱动的简易平台到现代液压控制的 “空中造桥机”,上行式模架的发展始终围绕桥面空间的高效利用展开,严格遵循《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 “支撑系统与既有结构可靠连接” 的要求,其技术本质是通过空间复用实现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行式模架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 “支撑 - 作业” 一体化理念,桥面平台的承载能力与操作便利性构成核心优势。其典型结构包括箱形截面钢桁主梁、液压驱动系统和可调节模板三部分,主梁直接支撑在已施工梁体或桥墩顶部,通过螺栓连接形成刚性固定,确保施工荷载均匀传递。西成铁路尖扎站特大桥采用的 ZXS32/900 型上行式模架,通过电液控制系统实现整体滑移,模架行走时桥面平台可同步承载施工材料与设备,无需额外搭建临时支撑。雄商高铁应用的旋转式开模技术进一步优化桥面空间利用,将传统横向开模的千斤顶行程缩减九成,开模合模仅需 30 分钟,这种高效操作完全依赖桥面平台提供的稳定作业基面。支撑框架的箱形钢桁结构确保在承受 700 吨级梁体浇筑荷载时变形量≤L/1000,为桥面平台的安全使用提供结构保障。
利用桥面作为工作平台使上行式模架在复杂场景中展现出显著适应性,尤其在场地受限项目中优势突出。深江铁路跨沿江高速特大桥施工中,由于紧邻工业区和繁忙高速,传统支架法面临场地占用与安全风险双重挑战。采用上行式模架后,所有材料运输、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均在桥面平台完成,避免了对下方道路的干扰,施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 10%。尖扎站特大桥地处黄河右岸高阶地,地形起伏且与县道平行,上行式模架通过桥面平台实现 “空中造桥”,规避了多处上跨公路施工的安全风险,24 孔现浇梁施工全程未影响既有交通通行。这种 “不落地” 施工模式大幅减少临时用地,湄洲湾跨海大桥的数据显示,与传统方法相比,上行式模架可减少 20% 占地面积,在自然保护区和城区施工中更符合环保要求。
桥面平台的多功能复用直接推动施工流程优化与效率提升,形成独特的循环作业优势。雄商高铁项目部通过桥面平台实现材料运输与模板操作的协同,将单块内模重量控制在 50 公斤以内,利用电动吊装小车在桥面快速转运拼装,使单孔箱梁施工周期缩短至 15 天,较传统工艺节省 5 天工期。福厦高铁湄洲湾大桥在 40.6 米大跨度箱梁施工中,依托桥面平台实现混凝土连续浇筑一次成型,解决了高标号混凝土塌落度小的施工难题,单孔梁体自重达 1000 吨仍能保持精准定位。这种高效性源于桥面平台提供的稳定作业面,使钢筋绑扎、预应力张拉等工序可平行作业,避免了传统工艺的工序等待问题。
从技术演进看,上行式模架的桥面平台功能随控制技术发展不断完善。早期上行式模架依赖手动操作,桥面平台仅作为简单堆放场地;随着液压同步技术应用,现代模架可通过比例阀组控制桥面设备精准移动,尖扎站特大桥的模架即通过液压驱动实现模板整体滑移与毫米级定位。苏通大桥建设期间,技术团队通过桥面平台集成测量监控系统,将节段匹配精度控制在 2 毫米以内,为后续上行式模架的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演进轨迹显示,桥面平台已从单纯的作业空间升级为集施工、测量、运输于一体的多功能系统,但其核心优势始终围绕空间利用效率展开。
上行式模架的桥面平台优势在工程实践中形成多维价值闭环:场地适配性解决复杂环境施工难题,效率提升缩短施工周期,安全保障降低作业风险。深江铁路跨高速施工的零干扰、尖扎特大桥的地形适应、湄洲湾大桥的大跨度突破,共同印证了这一技术路径的成熟性。从技术本质看,桥面平台的利用实现了施工空间的垂直整合,使上行式模架在高铁、市政、跨海桥梁等领域成为优选方案,其发展历史与工程实践共同构成移动模架技术体系中空间复用的经典范式。